• 犀牛装修网提供北京装修装饰设计和工长俱乐部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学装修 > 装修流程 > 装修前 > 房产

安藤忠雄简介及作品分析,

2023-03-28 18:21:07     来源:网络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安藤忠雄简介及作品分析,03:46视频加载...安藤忠雄:希望通过建筑促进中日文化交流(03:46)【编者注】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五十年风风雨雨,半个世纪沧桑巨变。 共同的记忆,特殊的联系,不断的接力,中日友好的过往瞬间,在现时代的洪流中凝思行与思。下面详细介绍犀牛装修网带来的知识。
<body>

03:46

视频加载中...

安藤忠雄:希望通过建筑增进中日文化交流(03:46)

【编者按】

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五十载冷暖起伏,半世纪沧桑巨变。共同的记忆、特别的联结、持续的接力,过往的中日友好瞬间,观照着当下时代激流里的行与思。

澎湃新闻联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推出“50年50人”专题报道,对话50载中日关系的塑造者、开拓者、践行者,展望未来全球变局下中日关系“下一个50年”。

很难看出这是一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采访前拿出一把梳子利落地梳了一遍刘海,谈话时滔滔不绝,一说完起身就走,在楼梯上匆匆对记者说了句“加油”——关西人的直率在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挑战”是安藤忠雄坚持的人生主题,做过职业拳手,自学建筑设计,先后摘除5颗内脏器官对抗疾病,却依旧保持高产,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超越自己当下所做的一切。

“集艺术与理智的敏感性于一身,有能力创造出无论大小,都合乎需求并且激励人心的建筑。”199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为安藤忠雄题写了上述授奖评语。50多年来,他为亚欧美多国设计住宅、美术馆、剧场、博物馆,其中在中国完成了多座艺术性地标建筑,包括上海保利剧院、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等。

在安藤忠雄看来,文化是一种“让人生生不息的力量”,他乐于给予这种力量,希望通过建筑设计促进中日之间的交流,并呼吁人们跨越人种和国界,互相支持,向世界传递一种认知——“地球是一个整体”(地球はひとつ)。

安藤忠雄在采访签名簿上画了上海保利剧院的手稿,并写下“地球是一个整体”。

文化从国际交流中孕育而来

澎湃新闻:上海的保利大剧院、杭州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佛山市的和美术馆等中国多地的文化地标设计都出自您之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有何特别之处?

安藤忠雄:我对政治和经济不是很了解,对文化略有所知,我认为文化是从国际交流中孕育出来的产物。多年前,我在上海负责保利大剧院的设计,项目规模非常大,这在日本是根本无法想象的。看到构想的时候,我在想,真的能建成这么大一座剧院吗?中国人热情洋溢,在技术上,虽然日本中有略高一筹的,但双方共同建造这一建筑,中国人想要让人们打心底里理解艺术,这种热情是惊人的。

当时围绕上海保利剧院与中方进行商讨,感觉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广东的和美术馆的建造也是,这些多数是文化设施。除了经济的力量和政治领导力之外,文化才是让人生生不息的力量啊,我很高兴能给予这种力量。即使是现在,我们也在中国做着一些殿堂和博物馆类的建筑设计,希望借此促进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40周年纪念时您曾在上海做过万人演讲,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经验影响了许多建筑师和爱好者。您对于这样的交流活动有怎样的感触?

安藤忠雄: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纪念时,我在上海举办了一场讲演会,约有15000人到场,十分令人震惊。当时我就感受到日本和中国还是要持续交流下去,我们已经来到了“对话的时代”。

目前我在中国有很多工作,以上海为主,北京、苏州、广州等各地都有。我认为“地球是一个整体”,人们应该相互交流,尤其是当下各国间越来越分裂,交流更显重要。

自1868年(日本)明治元年以来,日中两国在文化上没有发生过冲突。自此往后,我希望两国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在深度上也能更进一步。现在,中国在世界领先,日本也有技术高超的领域,两国交流将会进入一个新时期。现在全球人口有近80亿,我在上学时人口只有30亿,翻了将近3倍,今后还要进一步增长。我们共存在这个唯一的地球上,不得不去思考环境、经济等问题,而文化支撑着这些思考,今后中日之间的交流也要继续下去。

安藤忠雄接受采访 澎湃新闻 图

澎湃新闻:站在历史的角度,中日两国在建筑领域互相借鉴与学习的哪些案例令人印象深刻?

安藤忠雄:原本日本和中国就是非常亲密的邻邦关系。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派出了遣隋使和遣唐使,中国也有交流者赴日。鉴真和尚多次乘船东渡赴日,在几乎失明的状态下抵达日本,带来了中国的文物,还努力传播佛教,并建造了唐招提寺。众所周知,唐招提寺金堂前微凸粗壮的立柱,就使用了(中国古建中)覆盆形卷杀的建筑手法,一列排开,气势恢宏。看到这样的建筑物,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宏伟广阔。

在此之后,日中关系中的文化交流就要提到东大寺。这是日本最大的木造佛寺,大佛殿、南大门都得以留存下来。当时请到了中国工匠陈和卿来完成修复工程。我20岁出头想要从事建筑事业时,看到东大寺就感到非常了不起。进入明治时代后,日本逐渐将目光投向世界,在与西方交流的同时也去到中国进行交流。

我开始学习建筑时,哲学家和辻哲郎还在,还有世界级的哲学家西田喜太郎。和辻哲郎曾前往西安、敦煌,感受中国的辽阔。日本和中国完全不同,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建筑物的规模也很庞大。日本著名的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也曾到中国学习了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相互交流的重要性。

澎湃新闻: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和日本的城市都在发生巨变,其中建筑物是城市面貌的核心元素之一,两国大都市在建筑设计和建设方面的发展有何异同点?

安藤忠雄:我相信,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今后将成为未来世界形势的中心。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尤其是在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城市,可以感受到巨大的能量刺激。在中国工作时,我总会惊讶于中国人的精力充沛。无论如何都是当机立断,24小时不间断施工,因此一切都进行得很快,而且建筑规模远远大于日本。2014年,我们在上海设计的保利剧院竣工时,我就坚信只有中国才能建成如此宏大规模的剧院,而且施工的精准度高于预期,可以看到中国的技术能力确实在进步。

改变世界很难,但可以改变自己

澎湃新闻: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建筑领域,您都在不断挑战逆境,现在正在对什么发起新的挑战?

安藤忠雄:以新的世界为目标,向着更深、更远思考,这样的单纯挑战是创造的原动力。自从我从事建筑工作以来,一直在发起新的挑战,接下来我要创造一些超越我目前所做的东西。也就是说,每天的所有工作对我而言都是新的挑战。

澎湃新闻:您对于建筑和一些新鲜事物的想法一直在源源不断地涌出,是如何保持好奇心并持续有新发现的?

安藤忠雄:我的目标一直是建造“只能在那个地方和那个时候完成的”建筑。想法的原点总是在自己的肉体记忆中,是年轻时旅途中所见、所触、所经历的世界各地建筑的记忆。过去影响现在并创造未来——我相信建筑的想象世界也存在于这样的时间流逝之中。

安藤忠雄收到来自中国的礼物“冰墩墩” 澎湃新闻 图

澎湃新闻:在新冠疫情在全球流行期间,网络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与世界连结的方式。而您却在疫情期间创想了一个名为“童书森林中之岛”的图书馆建筑,设计并建造出来之后捐赠给了大阪、神户和远野市,您为何会有这样的构想?从个人经历出发,如何通过读书来与世界进行沟通?

安藤忠雄:我从小在大阪的工商业闹市区由外祖母抚养长大,周边环境中像音乐、文学、绘画等这样的文化元素一概不存在,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几乎看不懂什么书。在那之后,由于经济原因和学习力问题,我没有上成大学,而是选择自学建筑。直到成为大人之后,我才意识到读书的乐趣和重要性,为小时候没有多接触文学和音乐而后悔莫及。因此,我希望让我们的下一代尽可能多地读书,自由思考、培养感性。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想要创造这样的“童书之森”。

从书中获得的感动能够成为孩子们生活的力量,以不受常识束缚的宽广视野去思考问题,拥有勇于行动的能力。我希望那些支撑未来社会运转的孩子们能够好好体会那份感动,充满活力地走向未来世界。

澎湃新闻:您曾多次强调“地球是一个整体”,但是当下的世界正在发生激变,民族主义加剧,包括建筑家、画家等艺术家应该如何避免艺术交流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

安藤忠雄:跨越人种和国界,我们大家都是“地球号”宇宙飞船的乘客,在这个唯一的地球上,我们必须相互支持。在一个民族主义盛行、分裂加剧的世界,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下去。我相信艺术和文化有能力将这样的信息传达给人们。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眼下,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这洪流中站稳脚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将接力棒传给下一代。改变世界很难,但可以改变自己。重要的是持续思考,为了和平,我们可以在各自的事业和生活中做些什么。

【人物简介】

安藤忠雄,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自学建筑设计,1969年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他曾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曾被任命为大阪府特别顾问,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他的代表作有住吉的长屋、光之教堂、地中美术馆,普利策基金会美术馆等。他在中国多地都有设计作品,包括上海保利剧院、广东和美术馆等。

兰根基金会/霍姆布洛伊美术馆

  LANGEN FOUNDATION / REKETENSTATION HOMBROICH

  Neuss, Germany

  设计时间(term of planning): 1994/07-2002/07

  施工时间(term of construction work): 2002/08-2004/07

  基地面积(site area): 120,220m2

  建筑面积(total floor area): 3,050m2

  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郊外的霍姆布洛伊的美术馆,是一个世界稀有的“公园”美术馆。在二十几万平方米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十几栋展示室就像消融在树丛中一样散落布局,在那里陈列着雕刻家欧文?希利克的作品。在霍姆布洛伊以西约一公里的北约导弹发射基地的遗迹上,将建设新的美术馆,其中之一就委托了我们进行设计。这就是兰根基金会/霍姆布洛伊美术馆设计的开端。

  美术馆收藏着兰根夫妇收集的东洋美术和现代美术藏品。接受了这个项目之后,我考虑设计两个不同性格的空间。一个是为东洋美术而做的、充满柔和光线的“静”的空间。另一个则是为现代美术而作的光影交织跳动的“动”的空间。反复研究之后,我们使建筑群的构成包括了采用混凝土箱形外包玻璃皮膜的双层膜构造的东洋美术常设展示厅,以及与之成45度角建筑一半埋入地下的并列的两栋特别展示厅。

  常设展示栋“静”的空间,采用混凝土和玻璃的镶嵌构造,导入了日本传统建筑手法“缘侧”般的缓冲空间领域。让人感觉身在美术馆内部却像漫步森林中一样,建筑的内外空间具有流动性。

  特别展示厅“动”的空间,我们在建筑体量埋入地下而形成的封闭箱体中,设计了天窗使得采光颇具戏剧性。来访的人们从与“静”空间的对比中更加鲜明地感觉到光的戏剧性效果。

曼哈顿阁楼

  PENTHOUSE IN MANHATTAN

  New York, USA

  设计时间(term of planning): 1996-

  建筑面积(total floor area): 712m2

  地点在纽约的曼哈顿。这是一个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建造的高楼里,被当作住宅以及客房来使用的阁楼的增建计划。整个纽约给人的印象,尽管一部分一部分抽出来看的话,可以看出它的多样性与各种不同的表情;但从总体来看,又可以感觉得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完整性。因

  我希望创造出能捕捉住纽约城市特色的建筑,而又不被它多样与复杂的能量所淹没。

  阁楼是建筑物最上层的箱型建筑,用混凝土建造,外包玻璃表皮,如悬浮于空中一般。在距离最上层五层楼的地方,也使用同样素材与形态的箱型体,以偏斜的角度贯穿嵌入到左右对称的高层建筑中。另外,考虑在屋顶上设置大片水池,使曼哈顿摩天楼浮现其上,从而演绎惊人的“借景”手法。

  在样式主义的高层大楼上,借由象征20世纪的铁、玻璃、清水混凝土这些材料建构的现代建筑之嵌入,使两者直接地产生相互地碰撞,从而在新旧交会中,不断地孕育出源源不绝的新刺激之建筑。

同润会青山公寓改建

  OMOTESANDO REGENERATION PROJECT

  Shibuya, Tokyo, Japan

  设计时间(term of planning): 1996/04-2003/03

  施工时间(term of construction work): 2003/04-2005/12

  基地面积(site area): 6,050m2

  建筑面积(total floor area): 33,930m2

  原同润会青山公寓是在关东大地震之后,于1927年最早在日本建造的真正意义上的钢筋混凝土集合住宅。以中庭为中心的人性化布局和外墙面设计等细节,至今仍受到很高的评价。这个公寓所创造出的街道风景四十年来一直印刻在行人的心底,这是我们应该加以继承的东京的“都市记忆”。

  问题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来保留如此伟大的历史建筑物。考虑到目前的现实状况,对建筑进行修复和重建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是改建,也不能失去延承了近半个世纪的都市记忆。因此我们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地下空间,将建筑物一半以上的体量埋入地下,使建筑物的高度压低到和沿街的榉树相近”以及“直接把表参道的平缓坡道移植到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这两点为目标进行设计与调整。

  我们使建筑物沿表参道而建,外立面绵延约250米,各层由从表参道开始的平缓斜坡构成,在都市空间里勾勒出新型的公共空间。此外,我们在建筑的屋顶平台上设计了屋顶绿化,使它看起来正好和街道的榉树连接在一起。这是我们意图使表参道同润会青山公寓面向下个时代、获得“再生”的方式。

直岛/贝乐思艺术之家

  NAOSHIMA / BENESSE ART SITE

  直岛是濑户内海中的一个小岛,位于日本香川县高松市以北约1,300米的地方,面积大约8,130平方米,人口约3,600人。

  1992年,集美术馆和旅馆设施为一体的“贝乐思之家”(直岛当代美术馆)开馆。该美术馆的主旨就是“在某一个场所经由时间来培育艺术”。在这里,艺术没有被建筑所束缚,而是超越内与外的界限,自由地获取场所。同时,它也掀开了“特定的场所艺术”的新篇章。众多艺术家们受邀为其进行创作,他们专为直岛创作的作品在这里得到了永久地展示。

  2001年直岛本村开始了将本区域残留的旧民居改造为现代艺术空间的“家的项目”,以此为契机,这一活动在直岛得到了全面地展开。受此影响,自2004年以后,在直岛的现代艺术活动都被统称为“直岛贝乐思艺术之家”。2004年,它与“地中美术馆” 同期竣工,虽然各自的业主不同,但其理念贯穿于“直岛贝乐思艺术之家”长达13年的建设活动中。

  自然与建筑、艺术家之间的冲突与对话,他们相互间激发灵感的关系,是该场所具有活力的动力源泉。

以上内容就是安藤忠雄简介及作品分析,详细介绍,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关注犀牛装修网。

精彩推荐
了解我国的土地使用权
验房收房标准程序
如何选购适合的橱柜台面?